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30年改革開放鑄就“印刷大國”
2008-12-02 13:07 來源:www.gkong.com 責編:張奕波
北京,11月29日下午,北京友誼賓館二層會議室,“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改革開放30年報告會”上,使用頻率很高的“我國已經成為印刷大國”,可以從有關人員披露的如下數字中找到注解:
我國印刷業總產值達到4400億元,是1978年50億元的8.8倍,僅次于美國、日本,至2007年底,我國共有各類印刷企業99787家,是1978年的11211家近9倍;我國印刷企業的從業人員達到360萬人,是1978年50萬人的7.2倍;我國印刷業形成國有、民營、三資企業并進,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格局,國有進行了整合改制,民營成為中堅力量,合資企業在高端市場和規模上優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三個經濟區域的印刷產業基地,產值占印刷業總產值70%、總產值達3000億;在CTP、數字印刷技術和商業輪轉機為標志的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印業潮中,書刊印刷精品增多,包裝印刷尤其是標簽印刷表現突出,其中北京奧運會采先了高檔彩色精美綜合防偽印刷及電子標簽技術,部分書刊印刷精品達到國際先進、部分包裝印刷品進入國際市場。
令“數據”誕生的是政策、決策、方針:
16字方針背后
“16字方針”:系指“自動照排、電子分色、高速膠印、裝訂聯動”,由已故前輩范慕韓提出發展印刷的重點方針,在該方針指引下,我國分別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分別安排技改和投資如:72項投資4.22億元、96項投資7.9億、96項投資7.9億、47項投資9億。此間,以書刊、報紙和包裝印刷廠為龍頭,對機械、電子、輕工、化工等方面的印刷設備和器材生產企業,按系統工程統籌安排科研、試制、技術引進和企業的技改。
可歸入“16字方針”內容的“748工程”,系指1974年8月立項的,由國家計委和電子部安排的“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國家重點研究課題中的漢字精密照排項目,由王選等一批年輕的學者組織攻關。該項目在國內產生了劃時代的社會影響,被視為我國從“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關鍵,至1993年,全國99%的報社、95%以上的書刊印刷廠、90%的包裝印刷廠均采用了國產的激光照排系統。
但目前激光照排系統日漸式微,業界普遍認為直接制版系統(CTP)即將取代之,連靠激光照排系統起家的北大方正也開始了開始研制直接制版機,并推向市場,并高調推出“雕龍戰略”,聲稱要從印藝產品供應商轉型到軟硬件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28字方針背后
社會的變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由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組織制定的我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1996年至2010年的新的28字方針,應運而生,系指“以‘印前數字、網絡化’為龍頭,以高新技術繼續改造傳統產業”(從而帶動設備、器材和印后加工全面發展”),其視野立足于全球印前技術從全手工制版、照相制版到電子分色,從照排輸出、桌面出版系統到計算機直接制版的轉變的歷史進程。
1)有分析認為目前我國正處于數字化印刷歷史發展的由“模擬與數字并存”(三階段分別如:模擬時代、模擬與數字并存時代、數字時代)時代向以數字、網絡、信息及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時代轉變。有關數據強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在數字化工作流程的應用、應用CTP系統、數字印刷的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但僅就楊靖華在“‘16字28字方針’指導我國印刷工業不斷發展”(收錄入《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改革開放三十年文集》)文中披露的數據看:CTP固然覆蓋了全國27個省市,至2008年6月底全國CTP的保有量達1400多臺,可是以全國6%的普及率,距美國和歐盟等國家CTP市場占有率的80%、日本的60%,其中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但,誠如一句經典之詞所言“空白的紙上,能描出最美的圖畫”,這就不難理解為何2007-2008年臺灣太普高、星信等CTP版材制造商進軍國內市場或試圖突圍,杭州科雷、北大方正等設備制造商加大市場擴張力度。
2)以我國單張紙膠印機速度達到15000張/小時、中型報紙卷筒紙膠印機速度達到75000張/小時,標志著我國國產印機設備生產進入高效化,以北人和上海人民機器廠分別于1986年和1989年開始生產單張紙四色膠印機,標志著我國國產印機生產進入多色膠印機的新時代。目前我國彩報印刷達到80%、中央和省市報紙全部彩色化。此外,我國生產的印刷機械達到35000多個品種,是1982年的230個品種的152倍。
楊靖華在上文中承認“我國印刷設備創新基本上是引進、消化、吸收、應用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真正原創性的創新還很少”“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創新,很難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這正是目前高檔膠印機仍主要靠進口的根本原因”。
3)楊靖華文中披露:我國從事裝訂人數達1/3居世界裝訂從業者之最,擁有5項國家級標準,以每年裝訂書刊70多億冊、本冊80多億冊系世界上裝訂書刊數量最多國家;以模切機和切紙機等印后設備發展最快,全自動平壓平模切機、燙金機成為較大出口創匯產品,為柔性版印刷機配套的圓壓圓模切機及圓模切滾筒的加工已批量生產。楊靖華認為:我國印后加工設備正朝數字化、網絡化、印刷一體化及聯動化、多樣化和自動化、高速化方向發展。
4)楊靖華上文還披露:至2007年,我國油墨產量達37萬噸,產值達183億元(膠印油墨占60%),世界排名第4,不少企業能生產質量媲美國外同類產品的高檔油墨;除高檔氣墊橡皮布外,我國橡皮布生產能力達百萬平方米,“基本能滿足國內需要”,以上都表明我國成為印刷器材制造和使用大國。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