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行動已全面開始 環保春風吹拂松花江
2009-03-09 09:31 來源:哈爾濱日報 責編:任偉
題記:
這是一條孕育了兩岸青山綠水的河流,這是一條庇護沿江地區生靈生息繁衍的水系,這是一條千百年來人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作為生活在沿江兩岸的百萬民眾,我們始終眷戀著這條江。依江而生、依江而興,松花江的憂傷與歡樂始終縈繞在我們的心中。
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之日,我們的目光在松花江上停留。我們記錄起母親河的傷痛——上世紀80年代,松花江出現嚴重汞污染,危及人畜生命;上世紀90年代,魚類大范圍死亡;2005年底,吉化爆炸導致松花江流域重大污染,哈爾濱市全城停水4天,震驚世界……往日魚躍江中隨碧波起舞的風景只能成為一種回憶,松花江成了哈市民眾心中的痛。而今日,在國家、省、市各個層面吹響的松花江治理的號角聲中,我們興奮地看到昔日母親河正日益清澈起來。
·治理篇松花江治理起步
松花江水的嚴重污染,源于上世紀60年代上游吉林三大化工企業的興建,幾十年的排污,尤其導致汞含量嚴重超標,汞沉積到江底泥中,對水造成潛在的污染,給整個沿岸流域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而松花江哈爾濱段每天大量不加任何處理的污水,也對江水形成污染。有數據統計,母親河一年吃污水3.5億噸,傷害非一日形成。
全面、真正、務實治理松花江,應該從2005年水污染事件后開始。2006年,哈爾濱市環保局對全市化工、造紙、制藥等重污染行業的179家企業和重點飲用水源地開展專項檢查。“這是最具有可行性且動真格的一次環保檢查,環保部門的力度、重要性得以體現。”一位環保局工作人員這樣評價這次治理行動。
確保哈爾濱市在2006年底前取締松花江一級保護區內所有排污口,2007年年底前取締二級保護區內所有排污口的目標。如今,這一目標全部實現。
2008年早些時候,國家對松花江“休養生息”提出了6條剛性措施。
2008年底,被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項目開工率達100%,項目建成投運率達50%。如今,目標已達到,效果顯著。
年前,中央支持有關治理《規劃》項目資金已達17.5億元,地方配套資金到位15.9億元。
松花江流域水質終于持續好轉。去年的檢測顯示,松花江干流水質總體狀況為中度污染,與上一年度同期相比水質有所好轉,由重度污染變為中度污染,劣五類水質下降14.29個百分點。哈爾濱市采取的一系列污染減排措施進一步改善出境斷面水質,使松花江出境水質明顯優于入境水質。
給疲憊的母親河減負
企業是污染減排主力軍。松花江污染的形成歸罪于企業的無限制排污,松花江的生態恢復也得益于企業的污染減排舉措的落實。
國家的強力治理政策成為保證。松花江流域重點治污項目分3類,包括重點區域污染防治,重點工業治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哈市列入國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24個重點治污項目,共獲得中央國債資金約4億元,累計籌集配套資金6億余元,目前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磨盤山、朱順屯、西泉眼等3個重點區域污染防治項目已全部開工,磨盤山水源地污染防治項目建成調試。9個重點工業治理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中石油哈石化公司、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等6個工程建成調試。12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文昌三期、阿城、雙城污水處理和文昌、延壽配套管網等5個工程建成調試。這些項目跨出了松花江徹底治理的腳步。
·生態篇絕跡魚種現身松花江
翻開哈爾濱的魚類資源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松花江魚種十分豐富,包括“三花五羅”、大白魚、鱖魚這些早就聞名于世的名貴品種在內,全流域魚類品種達77種。
曾在環保部門工作十余年的原市環保局副局長李貴友講起中學時代的經歷仍感慨不已。上世紀50年代,江水清澈、水產豐富,他和伙伴常常結伴到江邊游泳、垂釣,一些垂釣老把勢釣到50厘米長、4-5斤的鰲花是稀松平常的事兒。可上世紀70年代后,水產就急劇降低。這是因為上游興建吉化導致的。在水源地上游興建大型化工廠,說明當時全國范圍內環保意識都不強,這為遺禍后代埋下伏筆。
哈市農委漁政處相關人士提供的數字顯示,1990年,鰲花、青魚、鳊花、大白魚等十多種魚瀕臨絕跡。1988年的漁業產量只有1959年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松花江魚類的資源量三十年間減少了80%。
隨著松花江治理力度的加大,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近兩年,松花江漁業生態鏈已經開始修復。去年,記者在松北前進堤防下的松花江岔流的岸邊,隨處可見剛剛成形的小白魚一群群地游戈在水草茂盛的淺水中。據生態專家介紹,大項子山航電紐扭工程截流后的松花江水量豐沛,很多灘涂島嶼成為淺灘,使靠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食料十分豐富,這些小白魚就是可以直接進食草籽草根的一種食草魚類。迅速繁殖起來的小白魚、鯽魚,又是大型雜食魚類的美味,鯰魚、“懷頭”等典型的雜食魚類最喜歡捕食水中的小魚。一些漁民告訴記者,這些魚種和近年來已不多見的雜食大白魚逐漸多起來了。隨著松花江水質的改善,一些垂釣者又來到江邊,站在松花江江公路大橋上放長線,成了哈爾濱的一道奇觀。
臭了20多年的江水不“味兒”了
家住哈爾濱市道外北頭道街的王化奇老人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教師,年近8旬的他從出生之日起便在松花江邊居住,退休后的近20年來,他是天天在松花江邊鍛煉?梢哉f王老師是用一生見證了松花江的變遷。
王老師告訴記者,年少的時候,在松花江里游泳、釣魚是他最大的樂趣。他說:“前幾年,我的小孫子在江里游泳后,身上起了小片片紅疙瘩,這以后,全家人就再也不敢下水了。上世紀80年代前,江里的各種魚類可多呢,而前幾年變得少得可憐了。我家沒動遷前的房子窗戶緊鄰江邊,夏天的時候打開窗戶經常會聞到江水中散發出的臭味。”
這種抱怨在2008年停止了。不僅王老師一家,許多住在沿江一線和在江邊晨練的市民告訴記者,從2007年開始,便很少能聞到江水中散發出的臭味了。
流域生態現原貌復蘇走勢
松花江項目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業耀認為,讓松花江“休養生息”不僅僅是解決黑、臭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使水質變清的問題,而是要恢復河流的生態原貌。專家指出:“恢復生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有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決策和技術保障到位,企業能自覺遵守法規,10年、20年后松花江治理目標定能實現。”
要想恢復母親河的生態系統就必須保護好濕地。松花江的灘涂屬于河川類濕地,松花江哈爾濱城區段河道寬闊,高緯度河川類濕地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濕地有五成以上遭受到破壞,嚴重威脅了河流和城市的生態安全。
2008年,哈爾濱市水務局按照“人水和諧”的現代治水理念,結合岸線和灘涂整治工程,啟動了黑龍江省第一個河川濕地修復示范基地的建設——金河灣濕地植物園。水務部門根據河川濕地特點,匯聚了全省著名的植物專家和水利專家共同出謀劃策,通過清灘造島、加固灘岸、改良土壤、引水入灘、恢復植被等技術手段,恢復業已衰退和萎縮的生態系統,恢復濕地的原有功能,金河灣濕地植物園有東北地區典型植物一千余種,形成自然起伏,島中有水、水中有島、豐水過流、枯水成池、和諧有序、有利于動植物繁衍生息和人們親近自然的水邊環境。
按照建設河川濕地修復示范基地的思路和模式,哈爾濱市水務局準備在3年時間里,對松花江哈爾濱市城區段上四環橋至下四環橋連續面積近40平方公里的灘涂,通過恢復松花江流域典型原生態植物,搶救衰退和萎縮的生態系統,還原灘涂特有的河川濕地功能。
·人文篇人水和諧的松花江
發源于帽兒山的阿什河是松花江的母親河。而剛被立法確定為哈爾濱正式水源地的西泉眼水庫就與阿什河血脈相連。
作為哈市的正式水源,西泉眼一級保護區必須進行污染源清理,由于歷史原因,水源地附近已建起一批旅游度假別墅。旺季時,游客最多時可達10萬人次,每年都會有百十來萬元的旅游收入。為了服從大局,西泉眼水庫管理處舍小家顧大家,動員商家搬遷。為了讓游人不要再到西泉眼水庫旅游,西泉眼管理處王忠誠處長特意在一些媒體的旅游熱點版面中,打上廣告號召市民“不要再到西泉眼水庫旅游了”。拆遷時間表定格的最后期限是今年,而在去年,已經有5家企業、商服業戶主動與水庫建管處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并實施了拆遷。“盡管每年損失數十萬元,但個人的利益在全市人民的利益面前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這也算是為保護母親河水質做的一份貢獻吧。”一位主動搬遷的經營者這樣說出了他的心態。如今,在一級水源地,已經實現了零企業、零居民。
不僅企業為凈化松花江在努力,市民也參與其中。“關愛母親河、我們在行動”。這是兩年前哈爾濱市水務部門與《哈爾濱日報》共同舉辦的一次活動,來自全市各行各業所有層面的兩萬多人投入其中,清理了松花江城區段近10平方公里的灘地和堤岸。參加活動者上至市領導,下至老年志愿者協會、學生、下崗職工、外地游客。這次活動只是一個起點,這項活動引發出來的市民關愛母親河的責任意識已深入人心。
為維護松花江城區風景線生態整潔,政府增設開支,專項用于松花江灘涂的衛生清理工作。于是,哈爾濱有了一支由40人組成的灘涂保潔專業隊伍,分區分塊清理灘涂衛生,月均清運垃圾約40噸。這是一種對母親河的人文關愛!
在環保層面上治理松花江,在水利功能上完善松花江,在生態建設上美化松花江已成為社會共識,松花江的環保春天已經來臨。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