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尋求突破
2009-05-04 11:37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良
文化產業的跨越期待進一步有所作為
然而,這些已經出現的好兆頭依然不足以使我們沾沾自喜,要使我國文化產業有一個跨越式發展,這雙已經張開的翅膀依然沉重。
導演馮小剛坦言:“去年我國電影票房雖達43億元,但稅后制片方可回收的不超過10億元。風險大、負擔重,導致電影投資困難重重。”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苦苦思索:“動漫產量大幅增長,可是為什么以前年產量幾千分鐘能賺錢,現在13萬分鐘卻賺不到錢?”
出版界人士捫心自問:出版業年產值連年在五六百億元徘徊,產值之和竟不抵國外某些出版公司一年的主營收入額,為什么?
對此,專家們分析認為,謀求發展,首先要破除政策瓶頸,培育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建立適合市場發展的管理體制。在這個總原則下,政府無疑重任在肩。“我們不能只看到亞洲金融風暴后的‘韓國奇跡’,更應看到韓國政府打出的文化產業振興組合拳。”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范周稱,韓國不僅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十幾部法律法規,建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而且注重用文化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國借鑒。
專家們深感:要想抓住機遇逆市上揚,關鍵是要建立健全一條高效的產業鏈,上游原創研發、中游生產制造、下游銷售發行,三個環節同時發力。
原創能力“龍頭”疲軟,一直是我國文化產業的一根軟肋。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有近200家游戲運營商,僅擁有78種游戲產品,其中70%來自韓國,25%來自歐美和日本,我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寥寥無幾。而文化產業其他部門,也頻頻遭受創意“旱情”,導致從事下游產品加工成為主業。以一個售價9.9美元的“芭比娃娃”為例,作為制造方的中國企業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只能分得不足2%的利潤。
不能在模仿的路上亦步亦趨、不能把歐美培養起來的“文化口味”代代相傳,學者們發出了一致呼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必須組建自己的研發部門,甚至向社會設計公司采購創意,以內容產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必須盡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政府可以采取減免稅收、以獎代補等財稅政策加以引導。”
“增強原創力,要以民族文化為依托。”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與管理系主任胡惠林說。“為何中國影片在國際上很難既叫好又賣座?因為缺乏自己的審美追求和文化理念。我去韓國考察,他們很清醒:五年內你們一定會超過我們,因為你們有魯迅,我們沒有。但是我們的很多文化產業工作者卻妄自菲薄,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不夠,挖掘不夠。閻雨坦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忽視了將這種寶貴的文化資源變成經濟資源,而僅以辦事業的方式對其進行傳承,與文化資源的經濟效益提升相去甚遠,造成了文化產業的弱國地位。”
在“涵養水源”增強原創力的同時,“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航母”刻不容緩。“以前是企業單兵作戰,小、散、弱;現在每個城市都要建文化產業園,造成了另一種形式的重復建設、條塊分割。”范周認為,只有鼓勵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兼并重組、形成產業集群,方是增強競爭力的良策。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