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能賣什么?
2010-02-21 00: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編:Quincy
- 摘要:
- 近年來,圖書出版和報刊發行呈每況愈下之勢,有人認為出版行業已是夕陽產業,終將消亡,徹底讓位于互聯網。真的如此嗎? 紙質出版產業或會逐漸衰微,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大可能就此消亡。但數字出版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出版產業如果弄清自己除了購買作者作品的知識產權,生產有形的文化產品外,其實也加入了自己的策劃、編輯、版式以及品牌、資源、營銷等其他附加因素,最終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產品,就不會對自己行業的未來過分悲觀。
【CPP114】訊:近年來,圖書出版和報刊發行呈每況愈下之勢,有人認為出版行業已是夕陽產業,終將消亡,徹底讓位于互聯網。真的如此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筆者以為要先搞清楚出版賣的是什么,數字出版又能賣什么。
先簡單回顧下互聯網對紙質傳媒的威脅,可謂典型的“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而以2009年新聞集團默多克宣布收費為標志,可以認為事情已悄然起了質變。過去在紙質時代,已經發展成熟完善的商業模式和法律規則。各國的法律對文化產業秩序的維護,都是以鼓勵創作為目的,以保護創作者的利益為中心,即研究作者有什么權利,出版者有什么權利,其他的鄰接權人有什么權利。但是書刊購買者買到了什么權利呢?好像法律罕有這方面的規定。版權法律有“法定許可”和“合理使用”等規則,算是對作者的權利給予一定的限制。當然也可以另外從“法無明文規定即可為”的角度,認為除了作者和出版者享有權利以外,其余事情作品的購買者皆可為。
傳統上一個文化市場的商品載體,凝結了作品作者的著作權,編輯出版者的版式設計、封面設計,以及視聽節目制作者的相關權利,還有紙質書刊或視聽內容的存儲介質這樣的有形財產,是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的結合。當你買到書以后,你可以借給別人,轉讓給別人,丟掉之后誰撿到就是誰的,可在信息網絡時代,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當我們買書刊雜志時,不僅購買到了閱讀的權利,還有出版者的策劃、品牌、編輯、資源、營銷、物流等。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一份書刊、報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觀眾為什么一看到好萊塢推出大片就趨之若鶩?這就是品牌的魅力。品牌給消費者以信任感,節約了其選擇的過程和時間成本。此外,每個傳播機構還有其獨特的資源,比如南方報系,有擅長深度調查和敢講真話的記者和編輯團隊,有的報刊和出版社有優質的作者資源,能拿到各行業真正有水平作者的稿件,報刊自然就有分量。中央電視臺由于其國家保障的普遍性覆蓋,自然廣告效應強。相應地,某個傳媒品牌一旦在某領域有口碑,由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業內人士也會被吸引而聚合。
綜合這些因素來看,紙質出版產業或會逐漸衰微,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大可能就此消亡。但數字出版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出版產業如果弄清自己除了購買作者作品的知識產權,生產有形的文化產品外,其實也加入了自己的策劃、編輯、版式以及品牌、資源、營銷等其他附加因素,最終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產品,就不會對自己行業的未來過分悲觀。雖然紙張或其他介質的有形商品載體不再需要了,但讀者仍需要有信譽的機構幫他們去尋找作者,選取和編輯內容,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以合理的價格享受到這些服務;作者也需要有專業機構幫助他們來策劃、編輯、整合資源,形成產品,精準地尋求市場和讀者。這就是筆者認為出版業會升級但不會消亡的理由。
搞清楚了數字出版賣什么,還要解決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商業經營?互聯網目前是以免費的內容為主,但這不是一個好的模式,這種免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傳統媒體的收入還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如果傳統媒體的收入不能維持其生存,大家都關了門,互聯網的免費就成了無源之水。
就像電視有收費電視,也有免費電視,靠廣告能養活自己、內容就免費提供,這是商業模式之一,但這種模式只能是少數,而且避免不了精彩之處要被插進討厭的廣告。另外一些企業為了賺取用戶和流量,也可能從免費起步,或部分免費、部分收費,這都是在商業競爭的范疇之內。說到底收費與免費是一種博弈,互聯網的未來肯定會走向收費與免費并存的,而收費應該是主流。否則,沒有可持續存在的商業模式,就難有這個產業的持續發展。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兩岸中國人攜手開拓中文數字出版
“漢王”助推電紙書跨越發展 近期中小版發行上市
黑龍江省首個數字出版基地成立
先簡單回顧下互聯網對紙質傳媒的威脅,可謂典型的“溫水煮青蛙”的過程。而以2009年新聞集團默多克宣布收費為標志,可以認為事情已悄然起了質變。過去在紙質時代,已經發展成熟完善的商業模式和法律規則。各國的法律對文化產業秩序的維護,都是以鼓勵創作為目的,以保護創作者的利益為中心,即研究作者有什么權利,出版者有什么權利,其他的鄰接權人有什么權利。但是書刊購買者買到了什么權利呢?好像法律罕有這方面的規定。版權法律有“法定許可”和“合理使用”等規則,算是對作者的權利給予一定的限制。當然也可以另外從“法無明文規定即可為”的角度,認為除了作者和出版者享有權利以外,其余事情作品的購買者皆可為。
傳統上一個文化市場的商品載體,凝結了作品作者的著作權,編輯出版者的版式設計、封面設計,以及視聽節目制作者的相關權利,還有紙質書刊或視聽內容的存儲介質這樣的有形財產,是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的結合。當你買到書以后,你可以借給別人,轉讓給別人,丟掉之后誰撿到就是誰的,可在信息網絡時代,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當我們買書刊雜志時,不僅購買到了閱讀的權利,還有出版者的策劃、品牌、編輯、資源、營銷、物流等。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一份書刊、報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觀眾為什么一看到好萊塢推出大片就趨之若鶩?這就是品牌的魅力。品牌給消費者以信任感,節約了其選擇的過程和時間成本。此外,每個傳播機構還有其獨特的資源,比如南方報系,有擅長深度調查和敢講真話的記者和編輯團隊,有的報刊和出版社有優質的作者資源,能拿到各行業真正有水平作者的稿件,報刊自然就有分量。中央電視臺由于其國家保障的普遍性覆蓋,自然廣告效應強。相應地,某個傳媒品牌一旦在某領域有口碑,由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業內人士也會被吸引而聚合。
綜合這些因素來看,紙質出版產業或會逐漸衰微,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大可能就此消亡。但數字出版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出版產業如果弄清自己除了購買作者作品的知識產權,生產有形的文化產品外,其實也加入了自己的策劃、編輯、版式以及品牌、資源、營銷等其他附加因素,最終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產品,就不會對自己行業的未來過分悲觀。雖然紙張或其他介質的有形商品載體不再需要了,但讀者仍需要有信譽的機構幫他們去尋找作者,選取和編輯內容,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以合理的價格享受到這些服務;作者也需要有專業機構幫助他們來策劃、編輯、整合資源,形成產品,精準地尋求市場和讀者。這就是筆者認為出版業會升級但不會消亡的理由。
搞清楚了數字出版賣什么,還要解決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商業經營?互聯網目前是以免費的內容為主,但這不是一個好的模式,這種免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傳統媒體的收入還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如果傳統媒體的收入不能維持其生存,大家都關了門,互聯網的免費就成了無源之水。
就像電視有收費電視,也有免費電視,靠廣告能養活自己、內容就免費提供,這是商業模式之一,但這種模式只能是少數,而且避免不了精彩之處要被插進討厭的廣告。另外一些企業為了賺取用戶和流量,也可能從免費起步,或部分免費、部分收費,這都是在商業競爭的范疇之內。說到底收費與免費是一種博弈,互聯網的未來肯定會走向收費與免費并存的,而收費應該是主流。否則,沒有可持續存在的商業模式,就難有這個產業的持續發展。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兩岸中國人攜手開拓中文數字出版
“漢王”助推電紙書跨越發展 近期中小版發行上市
黑龍江省首個數字出版基地成立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