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踊蹿市场营销有限公司

  • 用戶名
  • 密碼
  • 產品
供應
求購
公司
資訊
展會
評論訪談專題話題印搜動態
國內國際環保視頻產品導購
活動展會設備印品世界
行業動態企業動態營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統計商機
印前印中印后包裝器材耗材油墨
膠印數碼標簽CTP紙箱創意絲印柔印其他
展會專題企業專題資訊專題技術專題
文化人物社會
展會預告會議預告展會資訊國內展會國際展會推薦展會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印刷包裝絲印
您當前位置: CPP114首頁> 正文

“綠色是中國乃至亞洲的歷史性契機”

2010-04-12 09:0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編:涂運

  【CPP114】訊:綠色應是一種新的“全球宗教”——在距離南亞島國馬爾代夫幾百海里的南中國小城,博鰲亞洲論壇青年領袖,《21世紀經濟報道》創辦人、主編劉洲偉言語堅定。

  因為“全球化應是守望相助,而不是以鄰為壑”。在他看來,人類對可持續的美好生活的信念與夢想中,并不包括這樣的情景——馬爾代夫的居民無助地看著家園將被淹沒,而淹沒的原因是以碳基能源為基礎的全球重化工業文明所致。
 
  這正合了2010年博鰲亞洲論壇的主題,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復蘇,這可看做中國和亞洲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選擇。4月9日,劉洲偉在青年領袖圓桌會議上和與會的其他代表,就此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他認為,低碳是一種真實的價值觀,一種社會正義。而對中國而言,在全球都被迫調整傳統的產業、金融、政治社會形態時,綠色更是中國乃至亞洲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性機會。

  作為中國財經媒體的領軍者,劉洲偉認為,“無紙化”的新媒體未必就比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更環保,更“綠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應該尋求共生發展,這才是危機后,亞洲媒體業希望所在。”他說。

  綠色應是新的“全球宗教”

  《21世紀》: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這屆博鰲亞洲論壇也把“綠色復蘇”看做亞洲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選擇。請問你怎么理解低碳經濟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劉洲偉:低碳是一種真實的價值觀,一種社會正義,代表人類對可持續的美好生活的信念與夢想。

  全球化應是守望相助,而不是以鄰為壑。人類社會不應為達爾文主義所支配。綠色應是一種新的“全球宗教”,其形成有點像湯因比的“危機—反應”機制。這意味著,再想過去那么發展,那么玩,已經玩不下去了。雖然這已是全球共識,但還不夠。共識雖有,但無法約束、指揮人們的行動。

  《21世紀》:在你看來,實現“綠色復蘇”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劉洲偉:綠色復蘇要有方法論,這是關鍵。它離不開政策、技術與金融三位一體的合作。中國政府已經承諾,中國2020年的碳排放強度將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0%-45%。這是政策原則。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太陽能、風能、核能、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金融與資本的支撐,比如赤道原則、碳匯、CDM機制、證券化等等。

  《21世紀》: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潮退時分,選擇“綠色復蘇”道路,對中國和亞洲有什么特殊意義?

劉洲偉:綠色是中國乃至亞洲的歷史性機會。全球都被迫調整傳統的產業、金融、政治乃至社會形態。這種調整中,我們很有機會進行彎道超車,這樣東西方就能在同水平上發展了。

  新老媒體將會共生

  《21世紀》: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一種說法也逐漸擴散開來——即和報紙等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等新媒體更環保,更綠色。因此,不少人呼吁傳統媒體行業“去紙化”。你怎么理解傳統媒體如何順應綠色大潮?

  劉洲偉:現在很多人,尤其是互聯網從業者認為,以造紙和印刷術為基礎的報紙行業相較互聯網等新媒體更不環保。

  其實,我們未必能這么下定論。造紙行業的很多原料已經不再來自原始森林,而是速生林。相反,信息產業的建構依賴大量的塑料、硅芯片和電能,從各個環節看都不那么環保,例如硅芯片制造的蝕刻環節,需要利用劇毒物質;而中國的電力大多來自碳排放量很高的火電。

  我們現在缺乏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缺乏翔實的數據支持,因此常常可能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

  《21世紀》:未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會形成怎樣一種關系呢?

  劉洲偉: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擴散,為人們對信息和服務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紙的迅速消失。

  人們有各不相同的閱讀習慣,各種類型的新聞產品對介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這需要市場實踐的檢驗。我覺得,新聞紙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會保留。當然,它的成長性比以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要慢,因為后者畢竟是新生事物。

  此外,從新聞本身的公信力角度來看,大家對互聯網上信息的可信度普遍存疑。當然,網上信息創造產生了部分真實可信、有價值的東西,但“互聯網怎么怎么說”,常常會成為“謠傳”的代言詞。因此互聯網也給信息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而傳統新聞行業有一整套嚴格的訓練體系,包括職業道德訓練體系和專業技術訓練體系。它建立起一個有信譽的新聞機制,F在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還有待形成這樣一個機制。

  因此,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一個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來自社會分工。新聞業是有門檻的,需要大量懂得行業規范、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從業人員。

  有一種說法是,借助新媒體平臺,人們能夠自己制造并消費新聞,變得“自媒體化”。但“自媒體化”必然意味著重新分工,只有分工才能變得專業,這也是亞當·斯密在《原富論》的精髓所在。

  《21世紀》:亞洲媒體未來發展的突破點,是否就在于這種共生關系的發展?

  劉洲偉:是的。傳統媒體需要積極探索IPhone、IPad等新介質的規律,積極參與新的分工,F在新聞業的革命是由介質革命引起的。后者誘發了傳播規律和商業模式的變化。如果傳統媒體不去研究它、適應它、擁抱它,就是抱殘守缺了。

  當然,傳統媒體原有的寶貴傳統,比如公眾或分眾的信賴感,還是不能丟的。與此相應的,新媒體也需要在自我反省中確立自己的公信力。

  《21世紀》:中國財經媒體的發展是由具有新聞理想的從業者推動的,他們更重視推動經濟、政治制度現代化。但新媒體的挑戰,讓商業模式發生變化,很多人覺得傳統財經媒體應該轉型為信息生產供應商。這樣的變化,會不會動搖媒體的價值觀取向?

  劉洲偉: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在實踐自己價值觀的時候,必然要受各種條件的約束。商業化的媒體固然有缺陷,但我們經過長期實踐發現,市場化的媒體比完全意義上的機關報更能滿足人們對新聞的需求。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漢王電紙書:以綠色引導閱讀
  
綠色環保為英國印企帶來利潤
  
北京雅昌公司榮獲2009年度“北京市綠色企業”稱號
分享到: 下一篇:成本減少利好造紙業
  • 【我要印】印刷廠與需方印務對接,海量印刷訂單供您任意選擇。
  • 【cpp114】印刷機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對接,讓客戶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購低于市場價5%-20%的印刷耗材,為您節省成本。
  • 【印東印西】全國領先的印刷品網上采購商城,讓印刷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