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大放異彩 出版印刷佳績不斷
2010-08-05 00:00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責編:龜山隱真
【CPP114】訊:新聞出版產業突破萬億元大關,電影產量和票房雙雙創造歷史新高,電視劇第一生產國的地位繼續鞏固,舞臺演出市場收入同比增長近六成,網絡游戲銷售收入增長30%達到256億元,深圳文博會總成交額達880.69億元……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
2008年、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大放異彩。
經過這兩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資產和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的文化企業分別有1582家和977家,分別比2004年增加587家和512家。
中國文化產業,初步展現出一個冉冉上升的“朝陽產業”的迷人氣象。
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戰略
利好政策頻出,強力助推產業騰飛
在我國,“把文化作為產業來發展”的歷史并不長。直到2000年,“文化產業”一詞才被正式寫進中央文件。面對世界經濟文化日益融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的形勢,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完善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黨的十七大更進一步明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政策的明確消除了思想的顧慮,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喜人景象。
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首次將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
2010年,《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出臺,金融與文化產業之間的深度合作有了政策支撐。
國家層面扶持政策的不斷出臺顯然刺激了各省的積極性,目前全國已有2/3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文化大省”、“文化強省”口號,紛紛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產業或支柱產業來發展,成效明顯——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房地產業等行業,僅次于金融業,在第三產業中位居第二;安徽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同期汽車工業增加值;重慶文化產業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2倍;貴州文化產業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
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繼續鞏固領先位置;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文化產業帶逐漸成型;西南、西北、中部、東北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正在發力。同時,西部許多欠發達省區也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優勢,大打“文化牌”,特別是云南、廣西、貴州等省區大力實施“七彩云南”、“文化廣西”、“多彩貴州”的文化發展戰略,進展迅速。云南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出《云南映象》、《麗水金沙》等文化產業項目和品牌,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之路。廣西陽朔投資8000萬元打造《印象·劉三姐》,當年就收回全部成本,現在一年的利潤近1個億。
政策松綁,準入門檻降低
文化老板感嘆“趕上好時候”
隨著政策松綁,準入門檻降低,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國有與民營同場競技、比翼齊飛的良好局面。那些懷揣文化理想,渴望一展身手的民營企業家終于有了施展拳腳的天地。
《漫友》雜志社社長金城創業之初到工商局注冊一家漫畫公司,竟然被拒絕了,理由是企業注冊門類里沒有這樣的公司。2002年以后,隨著動漫產業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政策逐漸寬松,金城終于創辦了《漫友》。今天,《漫友》已經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漫畫雜志。金城感嘆自己趕上了好時候。
天創國際演藝公司打造的《功夫傳奇》自2004年7月以來,已在北京紅劇場演出3300余場,在海外5個國家13個城市巡演574場,收入超億元。2009年,天創國際收購美國一家劇場,開創了中國文化企業在國外擁有自己演出劇場的先河。
民營文化企業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近年來,40%的暢銷書選題是由民營文化公司策劃的;70%以上的國產影片是由民營公司制作的,票房過億的國產大片幾乎全是民營電影公司的作品;印刷和發行企業中有2/3是民營公司,正是在它們的努力之下,我國在2008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印刷基地。
為進一步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各地正紛紛制定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生產領域。以北京為例,這里是全國民營出版公司最集中的地方。為了解決民營出版公司缺少正常的出版通道、缺乏正常的投融資渠道、生產性經營成本增值稅不能抵扣等問題,北京市有針對性地籌建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區,為入園的民營企業提供出版通道和各種優惠;舉辦北京地區出版物訂貨會,為民營出版機構提供交流展示和發行訂貨的渠道。
國有企業也同樣是受益者。經營性的國有文化單位通過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逐漸在競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北京兒藝2004年改制前,每年演出不過100場,最慘的一年收入僅77萬元。而2008年演出666場,收入7560萬元,主要演員月收入上萬元。
以市場為導向并不意味著必須以低俗的噱頭吸引受眾。相反,要想賺大錢,就要盡可能擴大受眾面,而那些健康向上、老少咸宜的作品受眾面無疑最大。主旋律影片《建國大業》的票房突破4個億,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沖破瓶頸,“造血”加“輸血”
金融助力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投融資體系單一,文化企業規模偏小一直是困擾我國文化產業的難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基本是單打獨斗,很少獲得資本等外力,而單靠自身積累把企業做大做強明顯已經跟不上形勢。《阿凡達》的投資高達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超過16億美元,強大的投融資體系是其得以順利投拍和發行的關鍵。文化產業已經進入大投入、大產出、高風險、高回報的新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文化產業還用“小米加步槍”顯然不行。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中央果斷決策,加大金融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順利出臺。
目前,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文化主管部門已分別與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簽訂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合作協議。深圳華強集團、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城市舞蹈團、杭州宋城、俏佳人傳媒、黑龍江冰雕等47個文化產業項目已被銀行受理,申貸總額近80億元,有些項目已開始放貸,并享受優惠利率。
作為全國的金融中心,北京在這方面做得尤為突出。2008年,北京銀行以版權質押方式為華誼兄弟提供上億元的多項目電視劇打包貸款,成為文化產業版權質押貸款第一單。截至今年5月31日,北京銀行、交通銀行北京分行、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累計發放文化創意產業貸款1630筆,貸款金額合計約160.55億元。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金融的“輸血”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實力。天創國際演藝公司總經理曹曉寧說,2009年《功夫傳奇》去英國演出時從北京銀行貸款100萬美元,收購美國劇場的資金正在申請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貸款。“所以說,《金融指導意見》的出臺對我們真的很重要。”
文化企業上市的步伐也明顯加快。2008年至2009年,共有4家文化企業在境內a股上市。新聞出版總署產業司司長范衛平表示,總署將支持那些符合條件的出版企業上市融資,目前中南出版傳媒等幾家企業正積極籌備上市事宜。
美國經濟能靠“三片”——“芯片、大片、薯片”傲視天下,中國為什么不能?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尊重規律,扎實推進,中國文化產業一定會像朝陽一樣光芒四射。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