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中國特色”的膠印之路(CPP114觀點)
2006-10-20 00:00 來源:中華印刷包裝網 劉瑩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中華印刷包裝網 劉瑩
今年是膠印技術問世102年,回顧風雨百年中,膠印不僅引發了平印技術的徹底革命,并且以其對連續調復制的特殊優勢,占據了整個印刷工業生產的70%左右。一個歷經百年而不衰、甚至現今還在不斷注入新鮮血液的古老工業,必然有其獨特的魅力。同時,中國的印刷工業正蓬勃發展,作為膠印在其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如何更好地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膠印之路,是業界人士共同思考的問題。
首先了解一下膠印的基本工藝。
較為傳統的膠印是采用“水墨相斥”的原理,利用平版印刷技術,通過中間的橡膠滾筒來完成油墨轉移的一種間接印刷方式,這也是“膠印”名稱由來的原因。正是基于這點突破:前期菲林可以呈現陽圖,便于檢查和制作;印刷壓力也得以減小,對于圖文的生產效果提高不少:另外,不論是承印物、版材還是機器本身,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提高了耐印率等指標。
不過“水墨平衡”就像一把雙刃劍,同時也成了膠印技術無法逾越的鴻溝。膠印過程離不開水,用水量太多太少都不行。要掌握好墨與水平衡關系,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這是靠機臺人員日積月累經驗的技能。特別是大多數國內中小型企業并不會配有密度儀等檢測設備,那么在車間一線操作的師傅又該如何高質量的完成工作呢?筆者在車間工作期間,看到機長通常會將一張印好的樣品放在看樣臺上,查看它的墨層印跡。網點只要印得較飽滿,實地平整即可。然后拿起來,面對印品,在印品背面加光照狀況下用肉眼觀察,印品微透亮即可。完全不透一點亮說明墨層太厚,墨量太多。當然印刷品印出來以后再對照一下原稿,查看墨色是否一致,特別注意要比已干燥的打樣稿略深一點點為佳,最后以合適的墨量簽樣,正式開印。版面的墨量和水量的確定,是一個動態變化額過程,需要時時檢測,要貫穿于整個印刷生產中。這種技能對國內從事印刷實際操作的廣大技術工人來說,無疑是一項必須很好掌握的基本功。
也許就是這種在生產一線不可量化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膠印的發展。近幾年以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數字印刷,正在不斷發展壯大。不過,如果就此認為,幾年時間中,膠印的地位就會被動搖,也是不現實的。已有很多專家認可這樣一種業內說法“膠印技術50年內,基本保持現有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國內,由于種種原因,時間恐怕是只長不短,那么膠印工藝又該在哪幾方面突破瓶頸呢?
工藝的優化離不開設備的改良,接下來先探討一下國內膠印設備近年來基本情況。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膠印機工作的過程:水輥墨輥輸送原料到印版滾筒,再以橡皮滾筒為媒介,通過壓印滾筒將圖文完成轉移。操作中特別注意的地方,可以簡單總結為七個字“三平兩小一平衡”,即要求調試的膠印機必須滾筒體平、輸墨輥平、輸水輥平;印刷過程中使用水斗溶液的濃度小、版面水分;“一平衡”則是上文提到的印版表面的油墨和水分要平衡。
膠印機運轉時,滾筒體之間的軸線必須要平行,同時滾筒體平面要平整;墨輥水輥各自軸線要平行,輥體要平整,輥與輥之間的壓力要均勻;滾筒體軸線與墨輥、水輥軸線都要保持平行,壓力均衡適度。根據該機出廠時所給的技術參數來確定包襯襯墊,軟包襯還要通過打滿版畫地圖工藝手段把橡皮滾筒包襯調整得更平整,誤差應在0.03mm以下。
膠印機長久以來,一直延續這樣的設計思路:水輥墨輥供給,壓印滾筒、印版滾筒、橡皮滾筒配合使用。這個基本框架,仿佛束縛了國內各廠家,長久的在“老三樣”中徘徊。究竟膠印有沒有繼續提高的必要,與凹、凸、網版印刷如何競爭?無水膠印現今狀況如何,能否將“水”在印刷中的影響降到最低?膠印的速度、大幅面優勢如何體現?而與數字印刷間又能否“化干戈為玉帛”,攜手共進呢?
(一) 首先,這項技術是很有必要不斷提高的。與凹、凸、網版比較的優勢,從這些年的懸殊的市場份額就不難看出;面對數字印刷,由于后者自身設備耗材的昂貴和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等原因,至今的推廣特別是國內的推廣,顯得“步履維艱”。這種形勢下,印刷業還是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需要膠印發揮領頭作用,帶領印刷業創造出更多的市場價值。于是它良性的發展,會產生猶如龍頭股的作用,帶動整個“印刷大盤”的上揚。那么,這項技術是否有提高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明確了這一點后,具體談一下幾個先進技術上的改進情況。
(二) 無水膠。
A 優勢 在印刷版上涂上硅涂層,使之成為非印刷區,去除水墨平衡的控制,亦免除了使用水作為媒介。這種印刷使無水膠印的網點更加銳利,同時具有更好的表現,無水膠印也就有能力達到更高線數和反差。由于沒有水,無水膠印在很短的印刷周轉時間內,就可以達到好的印刷效果,前提是溫度和清潔等條件必須具備,基本參數也已經過了正確的設置。
B 劣勢 從印刷持久性來看,濕膠印卻顯然比無水膠印更兼容些。水可被視作清洗印版、墨路,有點像在印刷時自我清潔的功能;同時,在無水印刷版中,塵土,紙屑會損壞無水膠印印刷的硅涂層,使得選擇承印物和工作環境的清潔要求較為苛刻。 一般來說,無水膠印需要更高要求的印機保養以及操作員技巧。就是在工序上些微的失誤,印刷質量也可能變化很大;再有就是印墨溫度的問題,雖然經過多年技術的發展,無水膠印仍然是很復雜的工藝。 在印刷速度高于每分鐘150米時,濕膠印需要冷卻輥,冷卻在印刷組中積聚的熱量,它可能影響到油墨的表現和油墨的密度。無水膠印這是在任何印速都需要冷卻輥冷卻墨路,以及在版輥中心冷卻印版,因為印墨的溫度對控制印刷質量極為敏感。印墨的工作溫度限制在極窄的范圍內,只有 3~4℃。為達到更佳控制印刷效果,工廠內需要空調溫控。每一項工序都要求完美控制,才可以達至很高印刷質量; 最后是耗材的選擇面窄小。無水膠印印版只有屈指可數的供貨商,印墨廠家也不多。濕膠印耗材的供貨商,卻是多不勝數。因此無水膠印耗材成本明顯的比濕膠印高。有些情況下,油墨和版材價格甚至可高出3倍。
事實上,控制給墨的工序,很大程度上會左右濕膠印和無水膠印的工作表現。于是如果濕膠印能夠擁有自動調水調墨裝置,將在反應時間上有一個大的飛躍,從而縮短與無水膠印的差距;另外在重復同樣印刷活件在已知承印物上時,先進的膠印機組已經可以存儲已有的印墨參數,進行重復印刷,準備時間較短,與無水膠印相差無幾。所以,濕膠印與無水膠印應該取長補短,讓膠印學會“用兩條腿走路”。
(三) 高速與大幅面:
A 在速度上取得突破
已經有先進的單張紙膠印機速度達到2萬。r,而之前的最高速度一般是1.8萬。r;輪轉機方面,最高速度可以實現10萬。r。
B 大幅面成為重點
一向在大幅面印刷機開發方面表現很出色的高寶公司,再次推出了多款大幅面印刷機。比如,Rapida 205的印刷幅面就達2050mm x 1510mm,是目前幅面最大的單張紙膠印機;此外,曼羅蘭也推出了幅面達1850mmx 1300mm的大幅面印刷機R9OOXXL。這些大幅面印刷機多為包裝印刷領域所用,對印刷材料的適應性很廣,可印刷大幅面海報、厚紙、甚至是瓦楞紙。國內各家印機制造企業,也完全可以根據國內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從這幾方面多下功夫。
(四) 與數字印刷的合作:
在過去的十年里,來自數字印刷和膠印這兩個陣營的不同觀點總是不絕于耳。但現在的印刷工藝正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應該具有更強的兼容性。數字印刷和膠印作為排頭兵,不應再拘泥于各自的優缺點了,而是應該一起合作,迎接市場的挑戰。
曾有世界知名公司管理經理說過:“坦率地說,我們沒有想到數字印刷和膠印能在這么長的時間內保持競爭關系。成功的公司把數字印刷和膠印看作是互補的技術,使它們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為客戶提供完美的印刷解決方案和印品銷售方案。”
數字印刷和膠印是互補技術的這個說法很有吸引力。比如把短版低成本的數字印刷與高質量的膠印和直接成像印刷機結合起來使用,能夠充分地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數字印刷機用色粉進行印刷與激光打印機打印十分類似,而DI印刷機卻是用油墨進行高度自動化的無水膠印。與膠印一樣,DI印刷機需要印版和油墨,但它與膠印機不同的是,在成像以前,印版就已經安裝在印刷機上了。這樣能夠減少大量的印前準備時間。它高度的自動化水平也有效地降低了錯誤發生的幾率。
曼羅蘭北美公司的銷售經理Christian Cerfontaine說:“把這兩種設備結合起來使用的公司越來越多,我們認為數字印刷就是把數據直接應用到設備上,而不僅僅是根據你是否使用了色粉油墨,或是否具有利用可變數據進行印刷的能力來判斷。”
很明顯,膠印和數字印刷都各有所長。除了在長版印刷中的高速度以外,膠印機還能夠運用比數字印刷機更多種類的油墨和色彩在各種不同尺寸和質地的承印物上印刷出高質量的產品。Ganger指出:“膠印現在仍舊是大項目的首選印刷方式。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都不會用數字印刷機來印刷9億本圖書(例如:最新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叢書),這是毫無疑問的。”
網屏與惠普也聯手推動數字印刷與膠版印刷作業流程的整合,這些國際知名公司的動向正說明:膠印與數字印刷“化敵為友”的時代即將來臨!
不僅與數字印刷如此,為滿足包裝印刷對膠印的要求,許多廠商都在膠印機上增加了上光、燙箔、模切等印后聯線加工功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例如,曼羅蘭推出了單張紙在線燙箔印刷機Roland 700 Ultrtima。此外,drupa上還展出了整合柔印、凹印、網印、冷/熱燙印、模切等眾多單元的多功能輪轉膠印機。正是與其它多種方式的有機融和,才會不斷促進膠印乃至整個印刷業的蓬勃發展。
但是,顯然國內現今的準備還不夠,我們固守于印刷的四大領域,大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盡管有公司已經做出了這方面的嘗試,但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都無法與國外先進產品抗衡。當然這種局面首先是重視程度不夠造成的。孰不知,這樣只會將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印刷是我們的古老發明,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將它做大做強。“合作帶來機遇,合作帶來發展”是現代工業的通式,在這種大背景下,特別是膠印仍然是振興中國印刷事業的主力軍情形下,國內企業很有必要學習國外先進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膠印之路。 (Trancy)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