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乎?友乎?——解讀07年最新印機免稅政策
2007-01-31 00:00 來源:中華印刷包裝網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中華印刷包裝網 劉瑩
2005年中國印刷界爆發了令人震驚的“七七事件”,波及面之廣、涉案金額之大、牽扯人數之多實屬建國以來國內印刷乃至整個工業市場中少有的經濟要案:兩臺完全一樣的海德堡八色商輪機,在同一對外免稅政策標準下,由海關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結果卻是受到“天壤之別”的待遇。其中一臺于01年順利進入并投產,還有一臺在03年卻不僅被勒令進入,并且作為重要的偷稅漏稅證據,被海關部門于05年7月7日正式立案查處。事情的起因是對當年《目錄》本身的理解上,國家主管部門、印刷企業和海關三方認識有偏差:由于印刷工藝的特殊性,企業將速度大約在4至5萬張/小時的四幅面機型經過換算后達到6萬張/小時的速度,這也就意味著一些低速機也是可以達到進口免稅機型的標準,從而輕易得到上級部門的審批;然而另一方面海關卻是按政策字面意義來解讀并實行的,這中間就有了不小的差異,導致后續一系列的慘痛后果。
如果按照印企自行設定的行業標準來定義這一速度,那么基本上進口的商輪機都已達到免稅標準,所以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類似的機械設備幾乎全部都被免稅放行,大開綠燈。可是也正因環境如此,還是會滋生出很多讓人始料未及的“惡性毒瘤”:比如有人利用政策的模糊,以所謂雙紙路印刷、修改出廠文件、冒名頂替,甚至以莫須有的理由達到進口免稅條件偷逃稅款,還有的人不顧企業的重大損失和企業職工的強烈反對,執意按這項政策進口一個發展國家的試制產品,因損失巨大而造成犯罪(參考科印網《韓曉良解讀最新進口免稅政策》一文)。于是魚龍混雜,整個印刷設備進口市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無間深淵”。
由于對國家稅收造成的損失巨大,此類設備的進口引起了中國海關的警覺。海關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堅持印刷機6萬張/小時的標準,但是在具體執行上,由于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紅頭文件“壓頂”,所以還是會稍微放寬一些,但是“七七事件”的導火索是在審批上級發生變化后,有關部門采取了矯枉過正的手段:全國各地很多印刷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牽連,被隔離審查、被巨額罰款、被罰沒機械等等比比皆是。一時間很多的進口印刷機械設備被“一刀切”,齊齊擋在了國門之外。
然而這樣一系列的動作之后中國的印刷市場,并沒有像人們希望的那樣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而且國家的工業稅收也并未因此而有大幅的增加。原因很簡單,商家認為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之下,引進昂貴的進口印機實屬冒險,所以“寧可產品質量較低,也不愿花費資金購設備”是印刷業那幾年的普遍共識。循環的結果就是中國印刷機械市場不思進取,日益退步;印刷品生產市場因為沒有好的機械做裝備,所以也只能維持現狀,與國際先進精細印刷品生產水平的距離越拉越大?梢灶A見在這種低端競爭之下,利潤只能越攤越薄,直到近年來印刷業疾呼“無利可圖”,最終“關門大吉”。
不過令人欣喜的一點是印刷業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沒有放棄修正這項不完善的制度,改變不合理的現狀。2005年“七七事件”最終大部分企業之所以沒有受到實質的處罰,也是源于當時各方強烈的呼吁。而進入到2006年之后,中國新聞出版署終于在參考了各方意見之后,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關于印刷設備進口免稅問題有關意見的函》,該意見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商輪的速度建議由6萬/小時降低為4.5萬/每小時。當時的很多人紛紛猜測:這項政策因為降幅較大,有可能不會被通過,。
直到最終財政部完整出臺了“新目錄”,印刷企業才放下心來:企盼已久的進口政策終于在07年即將實施。但同時也會有一種聲音:這樣大幅度的降低會不會對中國本土的印機制造市場造成重創,又或者因為印刷工藝的一些特點,重蹈了“七七事件”的覆轍,到底此次出臺的政策標準是“敵”還是“友”?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