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典啟示錄:商業道德對品牌塑造的長遠意義
2006-05-02 00:00 來源:全球品牌網 鐘震玲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2002年假冒丹麥音響的香武仕被央視曝光、2006年假冒德國產的歐典地板品牌再次被央視曝光。時隔四年,被曝光的前塵后事完全類同。如果把這種品牌塑造方法和行為稱之為"虛擬國外名牌"的話,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冰山一角。中國企業前仆后繼的精神令我們不禁提出質疑:在中國品牌價值塑造和價格塑造上,為什么這種集體無意識行為一再發生?當商業道德自律缺席,而行政又無作為時,它們給本土的品牌塑造所帶來的影響是什么?急功近利的品牌塑造方法是否已經成為商家游戲的潛規則?假設潛規則已經存在而且在較大的范圍發生作用,它給市場和廠家帶來的真正后果是什么?
企業要存活于市場,首先必須追求利潤。正如馬克思所說: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五十的時候,資本家就不擇手段;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時候,,資本家就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百分之兩百的時候,資本家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尊嚴和道德舍身取財。
所以,在品牌的塑造上,商業道德自律和由此而產生的利潤就成為廠家和市場的一場博弈,而博弈的關鍵在于信息是否對稱。
在信息完全公開、透明的市場中,虛擬信息--包括"虛擬國外名牌"--對廠家、渠道和終端都是零作用。只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虛擬國外名牌"才能產生作用。當廠家、渠道假設信息能夠被成功封鎖或能夠成功誤導客戶,他們得不到對稱的信息,"虛擬國外名牌"舉動才能夠為企業帶來若干好處:吸引外部市場的眼球、增加消費者的購買信心、倍數提升商品價格、迅速打開市場空間。
當然,另一種潛在的危機也是存在而廠家必須直面的:從現實來講,"紙包不住火",市場信息不可能永遠不對稱,消費者遲早可能會得知真相。從客戶得知真相那一刻開始,假冒品牌對廠家就不合算了。因為我可能會損失更多潛在利潤:經銷商會失去對品牌的信心、消費者會提出投訴、更多的潛在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機會將失去、品牌的含金量不能累積,前期品牌工作完全做廢或產生負效果。
浮沙之上,海市蜃樓焉能長存?
也就是說,當廠家采用"虛擬國外名牌"時,廠家必然要做好短期博弈的準備。廠家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可能爭取到最大的利潤來進行銷售。因為騙局一旦被拆穿,廠家之前所有的行為或累積,對品牌而言就成了負資產。而且這種反彈的強度一定是和之前品牌美譽度成正比的:之前市場越是認同廠家"虛擬國外名牌",其后對其就越是反感。品牌所能為廠家帶來的好處會降到最低,甚至帶來負效果。
所以,如果廠家想要和市場建立的是長期博弈關系、獲得長期利潤,或者就像歐典自己所說的:"百年老店"是他們的追求的話,"虛擬國外名牌"的行為就不適合他們。這是一種不合算的品牌塑造方式。只有廠家決定在市場中追求、賺取的是短期、快速、不合理的利潤時,"虛擬國外品牌"才是可用的。廠家在其中損失的是前期發展的可能性,賺取的是眼前的利潤。
那么,是不是發生了這種危機的企業就完全喪失了生存空間呢?如果說歐典的目標是百年老店,在現在的一片輿論譴責中,是不是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呢?
世事無絕對。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很多大型企業,正是在危機中喚發了勃勃生機。
廠家、渠道、終端的關系首先是一種利益關系。當利益得到充分、甚至超值的滿足時,市場形勢就可以被影響甚至被扭轉。
轉危為機的關鍵在于知此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歐典首先可以對其品牌資產、市場資源、客戶資源進行盤點,看看品牌資產還有哪些部分是可用的、哪些部分是必須淘汰的、哪部分是要承認錯誤、積極改進的。同時,歐典要對自己的市場資源進行普查,了解客戶的類型和各自的購買理由。在新的品牌中為客戶設計更多可印證的購買理由。
我們可以假設,歐典的客戶(包括終端客戶和渠道客戶)可能會分成兩種:一種客戶的述求是商品的核心功能:有沒有毒、質量好不好、價格是否合理。對于這種述求的客戶來講,歐典的"虛擬國外品牌"行為就不會對其客戶關系造成實質性的影響,也不會對此類潛在客戶、市場的購買決策、行為造成根本的動搖。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客戶的關聯想象會對歐典的其他方面進行再考核,購買行為更加謹慎。同時,他們會在此基礎上跟歐典的談判進行壓價,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優勢,獲取價格好處。
而另一種核心價值述求是購買國外名牌、滿足心理需求的客戶而言,歐典身份被曝光就會對其購買理由造成根本性的沖擊,對于雙方的關系來講,其打擊是根本性、毀滅性的。在這種情況下,歐典必須快速做出反應,為這種客戶的購買提供新的、可替代過往的心理購買理由和與之匹配的價格。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歐典必須強化與前一種客戶的關系,爭取他們的理解、信任,或以價格獲得他們的繼續購買,取得必要的市場生存空間。同時,歐典還必須彌補后一種客戶的心理落差,深入了解這種類型的客戶的心理需求,找到新的市場定位和突破點,用新的品牌價值來代替以前的"虛擬國外名牌"。只有爭取到這批客戶,才能爭取到企業發展和繼續生存的空間。
所以,歐典不僅僅有機會生存下去,如果它處理的好的話,它甚至有機會對其地板市場進行洗牌,樹立、打造新的行業標準。
商業道德和社會道德的不同在于:前者必須以可生存、有利可圖的經濟基礎為前提的一種共同遵守的道德約束和行為規范。它是建立良好有序、多贏的經濟關系的基礎。社會前進的過程中,企業、市場都必須共同面對種種的風浪。浮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投機等等"近視"行為會傷害企業本身、行業和市場,結果是前進中的整個社會都要為之付出巨大的成本。
日裔美國學者弗郎西斯·福山在其影響巨大的著作:《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中,中國被列為低信任度的社會。但我們相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仍然有機會通過各方的一起努力,收回商業道德缺席所帶來的虧損,為經濟騰飛、發展創造更安全可靠、有法可依、可理可依的和諧社會。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