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缺乏標準滯后綠色包裝需全方位推動
2007-04-07 00:00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近年來,產品過度包裝問題時常引起社會各界的批評。在今年的“兩會”上,更有許多代表委員為此提出了專門的議案和提案。那么,構建我們的綠色生活,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包裝呢?這時候,綠色包裝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綠色包裝指遵循“3R+1D”原則的包裝,“3R”指Reduce(減量化)、Reuse(重復使用)和Recycle(再循環),“1D”指Degradable(可降解),也就是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復用和再生利用,可促進持續發展的包裝。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可以吃的冰淇淋蛋筒、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盒、各種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紙箱,都屬于綠色包裝。
提起綠色包裝,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但綠色包裝是一個動態過程,除了可降解的新型包裝材料需要科研人員研發外,減量化、重復使用和再循環都涉及全社會方方面面。我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生產綠色包裝產品,然而時至今日,作為系統工程的綠色包裝依然發展緩慢。
市場不足成瓶頸
“我也想用環保餐盒,可是一個要比一般的貴好幾毛錢,對我們這種小商販來說成本太高了。”街邊擺攤賣涼面的小張對記者說。
小張從生意角度出發的選擇有他的道理。由于采用了先進的技術,綠色包裝產品往往比傳統的包裝產品成本高。專家介紹,以新型綠色餐具為例,紙漿模塑餐具產品成本每個至少0.3元,植物纖維(稻麥殼)餐具每個在0.2元以上,紙板餐具的成本較高,每個在0.4元以上,而一次性發泡聚苯乙烯餐具成本僅為0.07元。正是價格上的劣勢使得綠色包裝產品在與傳統包裝產品競爭時很難贏得市場。
北京大學貝邇課程綠色包裝小組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每天使用餐盒3000余萬個,其中20%為被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發泡餐具,60%為不合格餐具,合格環保餐具只占據了20%的市場份額。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綠色餐具年產量大約是40億個,由于出口供不應求,而國內市場需求嚴重不足,致使其中80%的產品出口,另有20%的內銷面向鐵運和航運系統,在快餐業則很難推廣。
“成本高大家就用得少,而用得越少越形不成規模效應,成本就越下不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包裝分會副秘書長盧凱民說。
除了價格因素的制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色包裝的發展。
豪華奢侈的月餅包裝久已為人詬病,但卻遲遲難改。盧凱民分析說,“就是因為包裝是依附于產品的,而現在的月餅生產已經主要針對禮品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就要包裝豪華精美。所以當市場有強大需求的時候,很難讓生產廠家放棄高額利潤,實現包裝減量化。”
業內人士表示,包裝業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包裝之路,必然依賴于市場的調節和導向,市場運作的方向、方式和表現格局無一不是需求和供給交互作用所致。當綠色消費成為社會消費的主流方向,綠色包裝就得到了市場運行機制的終極支撐而成為一種必然。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