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職工自殺:中國社會職員精神焦慮的縮影
2008-01-08 00:00 來源:www.printing.hc360.com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稱:2008年1月2日,廣州白云區某國營印刷廠裝訂職工阮國良因失業在宿舍上吊身亡。
黃泉路源于一個時代的精神焦慮
阮國良屬于印刷廠的最底層,也不屬于機長類的“高薪”層,對底層員工而言,較之無故尋理由克扣員工工資、毫無福利保障的印刷企業,他所在企業尚屬遵規而行,從報道看并未違反《勞動合同法》。在快速發展而導致生存競爭壓力急劇加大的中國,阮國良自殺從某種意義而言并非新聞。筆者也無意以“印企工人日復一日超負荷運轉”之類常見諸媒體的句子,來與其它行業從業者作橫向對比,以資證明其自殺確屬有因,顯然這種自殺上的行業屬性使然是毫無依據的。阮國良尚屬底層工人,即便中國的一些知名作家、歌手、學者都會在鮮花簇擁時一夜間令人不解地自殺身亡,豆蔻年華的在讀大學生一氣之下輕率地走向黃泉路也多有報道。
據說某國外學者到中國調查,先考察了中國精神病院,此君認為“中國的精神病人越多,說明中國越發達。”這句聽罷令人有點毛骨悚然的話,實有理,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多數是精神焦慮所致,而只有工作壓力大的國度精神焦慮者才會多。國內近年來非常流行心理分析、心理懸疑電視劇,如《怪罪》等,足見抑郁癥、精神分裂等與精神焦慮有關的癥狀在國內已經多有出現,不僅醫院,甚至大學、社區、大型企業也紛紛開設了心理輔導課程,或專設相關部門、科室。
無情無義的社會予人以無望
但筆者以為任何分析還是要歸結于個體,為示慎重,筆者將報道中的阮國良生前的狀態歸結如下:1)他于兩年前曾患精神分裂癥,后每況愈下,以致完全喪失勞動能力,2007年7月從精神病院出院后,在家休養未上班,廠方一直支付生活費;2)自殺前的2007年10至11月間,廠方他協商,予以經濟補償,但12月合同到期后不續簽,他瞞著妻子簽下;3)死后留下妻子與正在生病的9個月大的女兒;4)他生前孝順顧家,愛妻女,失業后再度陷入狂躁中,對如何養活妻女十分擔憂;5)報紙未披露他是否有基督教信仰,但他生前曾使用過祈禱用的十字架;6)他生前工作努力,卻一直未晉升,在同批進廠工人屬最差,基于對自身期望值高,他本人對此耿耿于懷。
從素材來看,阮國良的自殺心理軌跡可以歸結為:A、內心有愛(對妻女),胸中有志(有抱負)——B、無力示愛(失業后無力再如前“孝順顧家”)——C、失業后,精神分裂癥相伴或后遺的狂躁癥時常出現,令其焦慮不安——D、生命渺茫——E、奔赴黃泉路。請注意,如果把D換成“生命充滿希望”呢?顯然E便不會出現。做D工作的群體,在阮國良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下,包括以下幾類人:第一類:親朋好友;第二類:廠方相關人員;第三類:廠方附近社區滲透進廠內的心理自愿者。不過,第三類人員在中國不現實,中國志愿者運動目前還遠遠沒有到滲透進企業的地步。廠方人員是最能給予阮國良“生命充滿希望”心理滿足的。筆者并非在此指責廠方人員,廠方的作為符合《勞動合同法》,但在人道主義上顯得欠缺,換言之廠方如果了解阮國良生活和心理上的困境,與之續約,阮國良斷然不會走上自殺道路。筆者猜測,廠方心態有幾點,一是在阮國良患病期間,廠方認為他們已經“仁盡義盡”地支付了生活費,自覺在法理和道德上并無虧欠;二是企業不是“施舍院”,繼續“行善”吃虧的只有廠方,阮國良畢竟是有精神分裂病史的,復發的幾率存在,一旦復發繼續成為無勞動能力者,廠方仍然需要如常般支付生活費,不值得。也有其它兩種可能性:阮國良所在的企業經濟效益不佳,對一個無勞動能力的人支付生活費,于廠方而言負擔太重;阮國良所在企業是大型企業,一旦對于阮國良開了先河,其它工人便可效仿,對企業而言是“長遠的失誤之舉”?傊裕髽I以盈利為目地,它能夠做到依規行事已屬萬幸——勝于大量存在的違法違規型企業,擇業者對于商業社會下的企業抱以“道德幻想”并不現實。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難道,以阮國良為弱者,就對他袖手旁觀嗎?那么,誰來關注這些弱者的生存問題呢?一個完整的健康的社會,應該有完整的保障體系、關懷體系。而這種保障和關懷的工作不應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政府職能部門或民間志愿機構的工作只有滲透進企業里,才能將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化(阮國良的悲劇便屬“完全可以避免的”)解掉,如此,企業的道德良知才會蘇醒,這恐怕也是有關部門、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的——如何對滿嘴不離“錢”字的老總講“仁義”。
筆者也意識到另外一種很可悲的現象,改革開放近30年來,中國的企業職工,整體上并未培養出類如日本企業的“以廠為家”意識,少有職工愿意為企業奉獻終生的。在此文化背景下,企業雇主間相互懷疑很自然,回過頭來說,如果阮國良所在企業,在合約到期后,與他續約,或許還在擔心他會不會“喜新厭舊”,干不了多久就跳槽。企業內雇主互信文化的建立,也理應成為有關部門、人士對社會關懷體系分析或實踐的重要內容。
神學課程“基督論”里曾如是說道“耶穌的生,是為了死。”該論調為十字架注入了“他(耶穌)是為我死的啊…給我們換來的卻是生命的溫馨”的內涵。阮國良生前有通過十字架祈禱的習慣,但愿仍然手持十字架祈禱未來的生者,特別是印刷工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耶穌給他們所帶來的生命的溫馨,而不是社會以冰冷的、無情無義的面孔予人以無望。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